溫州日報:清風化露雅澤大野——澤雅清風亭重建背后的故事
2022年08月18日
澤雅水庫北面的環湖綠道上,有一處“水潤清風”新景點,與水庫對面的“湖印山色”遙相呼應,吸引著游人駐足觀賞。這座新建的“清風亭”,連同水庫邊那依然挺立的枯楓樹干,以及那不時會浮出水面的小山坪,似乎在提醒人們:這里曾有過一段難忘的記憶,那就是被淹沒在水庫中的西岸區中學(簡稱西中)的珍貴往事。
新建的“清風亭”,是把水庫淹沒線下亭樹相依的清風亭向上移動60米左右選址重建而成的。原清風亭坐落于西中校園后面的十字坳,亭后有大楓樹遮蔭,又名楓樹坳!笆舟辍笔侵竷蓷l蠻石古道相交于山坳的十字路口。一條東西走向,由溫州西大門通往青田、麗水,直達杭州,人稱澤雅嶺或谷聳嶺;一條南北走向,是由澤雅上村通往外垟的村間山道。
清風亭由原澤雅上村林洪武的爺爺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出資興建,磚混結構,單層六角亭,亭額上寫著“清風”二字。清風亭建成后,成為西中學生晨讀與放松心情的好地方。從此,清風亭與西中結下不解之緣,成了西中校園的一分子。而時而浮出水庫水面的小山坪,則是原西中的“外操場”,學校的田徑運動場。
艱苦歲月
師生挖山挑土背石建校園
西中初建于1962年9月,創辦時僅初一一個班,學校全稱為“西岸教育輔導區附設初中班”。從此,溫州偏僻的西岸山區素無中等教育的歷史宣告結束。
1963年9月,因學校規模擴大,選址澤雅外垟“楓樹坳”山坪建校。當時,我們的國家剛剛度過三年困難時期,國家財政十分困難,創辦學校要靠自力更生。因此,師生參與建校勞動成了重要工作之一。學校師生不僅利用體育課和業余時間投入基建勞動,還要徒步到幾十里外的藤橋搬運儀器設備,到雷峰小學搬運舊課凳桌。學校沒有操場,只得把校園北面“十字坳”山坡削平建造簡易操場。為了節省資金,學校動員師生利用課余時間挖山運土,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挖出一個150米周長的“外操場”。這個簡陋不堪的田徑運動場,后來成為西中體育特長生的成長搖籃。學校的“內操場”是一個山坪與斜坡參半的泥土地,而學校主教學樓南面幾米之外有一道山坡,削坡填溝建好內操場,又成了師生的又一勞動任務。1972年學校建設禮堂缺少資金,經上級組織協調,把原溫州市雷峰水庫建設指揮部舊房的人字架拆下,搬運到西中建禮堂。
西中的校園建設像鳥兒筑巢,進展緩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打造出一個像樣的完整校園。由于建設資金不足,山上缺少巖石駁坎,學校經常組織師生到外垟溪灘背石頭,有時利用課間操時間組織全體師生,排成長長的人龍跨過山下公路,一直延伸到外垟溪中搬石頭,把溪中石頭一個個傳送到西中校園!叭她垈魇弊鳛槲髦腥似D苦辦學的佳話在鄉間傳播。
1963年,澤雅公路還未修通,師生們要徒步到幾十里外的藤橋搬運儀器設備,到雷峰小學搬運舊課凳桌。水泥、礪灰等建筑材料用汽車或輪船運到藤橋,再雇用民工挑到澤雅,教師們要負責清點、記賬、付費等工作。為了趕工程進度,教師們幾乎沒有了休息日。1972年學校建設禮堂,經上級組織批準,把原溫州市雷峰水庫建設指揮部舊房拆下,磚木材料全部搬運到西中建禮堂,師生又成為搬運磚木材料的骨干力量。
建圖書館沒有經費,每年在辦公經費中擠出三五百元,時常發動師生捐資。建實驗室的儀器買不起,向市儀器站調撥一些,又通過關系向市區兄弟學校借一點。西中的校園建設像鳥兒筑巢,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慢慢擴大完善,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打造出一個完整的校園。
踏雪家訪
學生秉燭夜讀學風濃厚
20世紀60年代,澤雅山區家家戶戶手工造紙,都靠勞力到山外搬運竹子原料,又用人力把衛生紙挑到瞿溪市場銷售。整個澤雅紙山呈現“壓肩越嶺,千家萬戶老少奔”的造紙場景,一般家庭都舍不得讓“半勞力”的子女升入初中繼續讀書。因此,每學期開學前,老師都要深入家庭調查摸底,苦口婆心地說服家長讓子女升學讀書。中途遇有學生輟學,老師又要進行家訪,耐心做好“勸返”工作。1965年春節,澤雅山區遭遇大雪,學校老師兵分五路,手拿棒拄,鞋綁草繩,分別到五個公社轄區動員學生返校上課。翻山越嶺,“踏雪家訪”,成為澤雅中學最感人的一幕。經過多年努力,到了1976年下半年,學校規模擴大到初中6個班,高中4個班。
當時西中面向五個公社招生,考試極富競爭性,能升入西中讀書的學生算是鳳毛麟角,家長們會以子女升入西中讀書而自豪。西中的學生大多吃苦耐勞,刻苦學習。學生吃的是七分番薯干加三分大米,下飯菜大多是咸菜或菜干肉、豆腐乳。有些家住高山的學生,大周(兩周合并連續上課11天)一返校時,經常挑著一擔柴草到學習食堂抵消蒸飯費,或挑到澤雅街銷售,兌換伙食零花錢。
學校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晚自修時段,大部分學生帶上蠟燭進課堂,一旦停電,立即點燃蠟燭繼續學習!氨鼱T夜讀”成了西中校園的一大夜景。晚自修結束后,生活指導老師巡查學生入睡紀律時,經常發現學生打開手電筒在被窩里偷偷看書。早晨,許多學生起早跑到外操場邊、清風亭里,讀書自學。早自習鈴聲一響,學生集中在教室里,老師自覺前往輔導巡察,有時幾位老師同時出現在一個教室輔導學生。
老師們一心撲在教學上。白天上課教書,晚上備課批改作業,上課之前都要點評前一天的學生作業。尋找輔導材料,刻寫蠟紙,油印資料等,都是老師自己動手完成。晚自修結束后,經常有學生圍著老師宿舍的辦公桌,求解疑難問題。西中老師窗前明亮的燈光,是澤雅山區夜晚的靚麗風景。
許多老師家住溫州市區,從市區到澤雅42公里路程,坐一趟公交車至少需要兩個多小時。砂石路面塵土飛揚,從市區坐車到澤雅往往黑頭發變成白頭發。公交車班次少,交通不方便,老師們往往幾個星期才回家一次。有時趕不上公交車,要徒步到藤橋乘車,或翻越天長嶺到瞿溪乘坐河輪回家。返校時,經常坐車到藤橋再轉坐大篷車到學校。
20世紀70年代初,西中的教師有十幾位畢業于杭州大學,有人戲稱西中成了“杭大附中”。到了80年代,從西中走出的一批大學畢業生陸續充實到師資隊伍,西中的師資力量愈加雄厚。西中人秉承團結協作、艱苦創業的精神,校風、教風、學風越來越清純,學校名望也越來越高,吸引著周邊非轄區的家長慕名送子女進西中讀書。
80年代中后期,西中老師結合語文教學,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山間田野,深入農戶企業,探尋山水風光,實地觀察寫作,發現了風景資源,于是建議政府開發澤雅風光,吳紹林校長兼任“澤雅風光開發協會”會長,積極配合政府參與風景區開發建設,為澤雅紙山的產業轉型打下扎實基礎。
家園變水庫
清風亭載不動滿滿鄉愁
1998年澤雅水庫建成蓄水,原澤雅三村(上村、下村、外垟)成為溫州市區的大水缸。澤雅水庫庫區的所有建筑全被拆遷,唯獨清風亭因地勢較高,留作遮陽擋雨,沒有拆掉。由于庫區水位經常淹沒清風亭的頂部,久經水泡浪蕩,清風亭頂部坍塌,留下亭架陪伴著古楓樹,二十年了依然挺立于庫區水面,成為澤雅人觸碰鄉愁的引線。許多鄉民把古楓與亭架拍成照片上傳網絡,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017年澤雅水庫放水疏通導流洞期間,甌海區文聯組織文友,到庫區采風拍照寫文章留作紀念。許多澤雅人或曾經就讀西中的學生紛紛前來尋根懷舊,以亭架古楓為背景拍照留念。由于古楓長期浸泡水中,慢慢落葉枯死,但樹干依然堅強挺立,成為澤雅人意志力的象征。
2018年4月30日,原西中教師在微信群中對清風亭的保留意義展開討論,大家認為亭樹相依的清風亭是西中與澤雅鄉愁的標志。8月18日,西中91屆高中畢業生邀請部分老師重游七瀑澗,特地到清風亭遺址進行實地踏勘。9月22日,西中原書記麻炳勛在78屆高中畢業40周年同學會上提出重建清風亭的建議,引起同學們熱烈反響,得到甌海區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清風亭列入澤雅水庫環湖綠道建設項目,選址重建。為保持亭樹相依的原貌,選擇原亭上方兩棵楓樹之間,重建清風亭。2020年6月,清風亭重建工程竣工,以“水潤清風”為題額的清風亭,成為澤雅環湖綠道上八景中的靚麗景點。
新建的清風亭景點分入口、觀景臺和憶學三部分。東入口的綠道墻上貼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勵志名言,西入口臥著一塊“書山有路”的石頭路標。觀景臺后面的文化墻上嵌著三幅青石小浮雕和一塊清風亭重建簡介牌。第一幅浮雕“印象西中”介紹原西中校園的布局;第二幅勞動圖景,寓意原西中師生艱苦辦學精神;第三幅秉燭夜讀圖,寓意西中學子勤奮好學精神。用耐候鋼鏤刻的清風亭簡介如下:
“溫州市西岸中學創辦于1962年9月,選址澤雅外垟村楓樹坳,俗稱‘中學山’,簡稱‘西中’,直屬溫州市教育局。1982年學校易名甌?h澤雅區中學,1992年更名甌海區澤雅中學。1997年9月,澤雅水庫建成,學校遷至天長村石根山東麓。
澤雅三村變成溫州大水缸二十年,楓樹坳的清風亭和老楓樹依然挺立水面,猶如西中師生艱辛建校、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澤雅村民勤儉創業、綿延千年的記憶標志,引起人們對故鄉與母校的深切懷念。
2018年,西中師生提議重建清風亭,得到甌海區領導支持,該亭列入環湖綠道建設項目選址重建。
耐人尋味的是,清風亭竣工僅三天,原來的亭架就坍塌了,只有枯楓樹干依舊傲然挺立,似乎在告知人們:老亭使命完成,西中精神已然交接。
清風化育萬物,惠水潤澤心田。當年西中彌漫著艱苦創業、勤奮教學之清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為祖國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如今,澤雅湖生態環境優美,清風亭畔清風徐徐吹拂,凈化著人們勞頓之后的繁雜心靈,讓人們靜下心來,吸吮著大自然賦予的精華氣息,不忘初心,繼續奮斗。
“情系澤山,一代芳華融大野;夢縈雅水,九霄皓月見高懷”——西中校友、著名詩聯家劉周晰創作、林長安書寫的清風亭楹聯,充分肯定了西中的辦學成果與西中人的高遠情懷。
來源:溫州日報
編輯: 夏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