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非遺“三術”融合再出新成果 大幅屏紙版畫首次面世
2022年08月15日
近日,溫州歷史上第一張運用手工屏紙配劑古方試制大型張(48×78cm)手工屏紙版畫《四連碓》在甌海澤雅成功面世,這標志著非遺“三 術”(紙馬、活字印刷、屏紙)融為一體的新一代溫州屏紙版畫實現重大突破,對于溫州屏紙版畫未來傳承遺存發展起到更大的積極推進作用。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古代四大發明稱雄世界,而其中兩大發明在溫州至今存在——瑞安東源活字印刷術(紙馬雕版印刷術)、甌海澤雅屏紙造紙術,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奇葩。澤雅的屏紙造紙術元末時期由福建傳入,原為家庭衛生、包裝、引火及民間祭祀焚燒之用。其工藝、技 術、動力及生產工序與《晉書》“造作水輪” “水激輪轉”“一起一落舂之”“連機碓也”等記載基本一致,傳承千年,是中國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紙術之一。當年的屏紙造紙術遍及瑞安湖嶺、芳莊和鹿城藤橋及青田一帶,因此統稱為“紙山”。其中木活字印刷、紙馬雕版、屏紙造紙技藝具有濃厚的歷史淵源,是獨具風格的民俗文化藝術。尤其在明代,隨著福建“南游神話故事”傳入浙南后,三者緊密存在,并形成中國現代民俗版畫體系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屏紙版畫。新中國成立后,屏紙版畫曾在一個時期被作為迷信用品禁行隱跡。進入二十一世紀,“三術”重放異彩,躋身國家和省級“非遺”行列。
2018 年5 月,區域文化研究者周榮光等將目光瞄準溫州屏紙版畫研究,認為它作為甌文化存在物,源遠流長,歷史深遠,文化悠久,下至現代版畫,大膽設想提出溫州“三術”聯姻,有“十同”的基礎結合點:同源、同流、同藝、同伴、同類、同韻、同道、同需、同求、同命運。因此,“三術”聯姻之路可行。幾經努力,甌海、瑞安兩地組成研發小組攻克難關,終于成功印制出非遺“三術”融合一體的新一代屏紙版畫:刀法剛性雄健,線條明快粗獷,構圖黑白滿框,意境天馬行空,風格粗糙豪放,具有古樸野韻,粗獷、淳樸、原始,其紙質不退色、不變色、不暈色,吸墨深透,黑白分明,不含污、不蟲蛀、不霉變,品相如初,經久收藏,古色古香。有業內人士評語:一幅屏紙版畫入室,滿屋古韻文化氛圍。
然而,由于古法造紙是最大程度保留澤雅屏紙原始手工的技藝,生產出的屏紙在紙質和產量上,都無法與現代造紙生產線相提并論。因此,幾十年來曾納入國家統購統銷計劃的澤雅屏紙已逐漸成為幾分錢一張的焚化冥紙,且紙張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文化韻味難以得到開發利用。尤為長期以來,受巫術、迷信等文化影響,紙馬印品上出現的大多是民間祈福禳災、趨吉避兇的祭祀之物,或是代替“活人活畜”的古代祭祀活動中焚化的神像紙,后來發展成為中國民俗版畫體系中的特殊類型,專用于民間的信仰活動和禮俗儀典。作為民俗風物,紙馬也融入民間生活,成為民間祈禳心理寄托;作為民藝物品,版畫又展露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淳厚的民族風格。尤為兒童畫,是中國傳統畫作題材中人們喜聞樂見的畫類,有很多表現形式,如《五子登科》 《童子滾龍》《童子喜樂》《童子生財》等,此 外,《喜相逢》也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意為相逢見喜。又如鴛鴦類,雌雄異色,出雙入對,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愛情象征,因此許多文人墨客以它為題材創作不少人類愛情伴侶的故事與畫作,如《鴛鴦貴子》《鴛鴦姻緣》。
紙山生產的屏紙作為歷史上城鄉生活用紙,因用途、工藝等限制,一般衛生紙紙張只有18×22cm,最少的只有巴掌大,用于冥紙,而極少量的紙張也只有如21×21cm、21×33cm 等多種規格,不能適應屏紙版畫發展需要。
今年,由周榮光、王暉等研究工作者提出設想,和溫州大學版畫專業師生合作,進行“溫州屏紙版畫”研學課題創作,用手工屏紙配劑古方試制大型張48×78cm手工屏紙成功,同時創作設計一批新題材屏紙版畫。他們將在新的成果基礎上繼續研究,創作新品,以南戲、秦漢瓦當、畫像石畫像磚、紙馬版畫等為素材,創作了一批屏紙版畫作品大型張系列迎接二十大,續寫新溫州,再創共富路。據悉,首幅《四連碓》大型張屏紙版畫作品將贈送甌海區博物館。
責 編:陳嬋娟
監 審:項震江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夏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