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打贏環境“翻身仗”的帶頭人
2022年07月18日
石橋村,是澤雅風景區入口的第一個村。國寶四連碓造紙作坊的水碓聲聲在此唱響千年歌謠,路邊小店鐵鍋里嗞嗞作響的石橋豆腐鲞被列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這里景雖美,環境卻“臟亂差”。今年6月,隨著石橋文化廣場、觀景平臺和停車場等設施的建成,越來越多的游客愿意停下腳步感受鄉村的淳樸與寧靜。僅僅一年時間,石橋村從“臟亂差”蛻變成美麗鄉村,該村駐村第一書記潘玉良是打贏這場“翻身仗”的帶頭人。
研究水源保護地政策
從“頭”做起 當好環境提升的領路人
石橋村位于澤雅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產業發展受到保護區相關規定限制,村內環境治理也進展緩慢。2021年5月,區財政局澤雅財政所負責人潘玉良被派駐到石橋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為期一年的駐村幫扶工作。
上任第一周,潘玉良走遍石橋村的角角落落,村內“臟亂差”景象就擺在眼前,極大影響外來游客對澤雅景區的第一印象。他下定決心要通過項目建設,改善村落面貌。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他深入研究水源保護地政策,挖掘石橋村資源,決定從“頭”做起:以村口廣場環境提升為撬點,植入澤雅紙山文化和石橋豆腐鲞特色品牌文化墻,打造村民健身休閑文化廣場,圍繞“點上突破、線上延伸、面上拓展”的工作思路,創新探索環境整治新模式,全方位提升村口形象。
為順利推進項目落地,潘玉良多次找專家、能人請教,逐漸從工程項目的“門外漢”變成“內行人”,在圖紙設計、項目申報等各個環節把關,重點節點反復推敲。比如項目所在地位于河床范圍內,潘玉良帶著村兩委干部多次上門對接水利部門,聘請專家開展項目防洪分析,確保項目建設萬無一失。
景觀游步道的修繕,本是這次環境提升中一個很小的項目,而潘玉良的一個決策,卻讓全村人交口稱贊。潘玉良在群眾走訪中得知,當地村民常肩挑扁擔,踏著這條道路來回扛柴、運菜。降低每階臺階的高度,可以讓村民們生活出行更輕松。于是,他要求村干部重新聯系設計單位,將原定的每階15厘米的臺階降低至12厘米。小小的3厘米,大大降低了村民行走的難度。
與村民探討石橋發展思路
發揮專長 搬開政策處理的絆腳石
石橋村村民健身休閑文化廣場建設工程項目占地僅3畝,但涉及農戶16戶,情況較為復雜。面對挑戰,潘玉良組織村兩委、退休老干部召開動員大會,成立工作專班,協同合作、多線并進,逐戶分析研判、切準問題關鍵,短短一周,完成了75%農戶的政策處理工作。遇到個別農戶提出不合理、不合規的要求,潘玉良帶領村干部入戶,認真傾聽民聲,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面對項目紅線范圍外的農戶游步道使用權屬糾紛,潘玉良一方面積極與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對接優化方案,另一方面積極做通當事人思想工作,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潘玉良(左)開展村莊建設調研
然而,石橋村的集體經濟薄弱,180萬元的項目工程款缺口是痛點。潘玉良發揮自身財政財務專業優勢,綜合分析利弊,做好項目設計方案等各項前期準備,多次向上級部門匯報。經過多方爭取,該項目成功納入澤雅鎮當年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90%的項目工程款獲得財政資金保障,同時獲得區財政局和澤雅鎮政府等單位幫扶資金40萬元,有力緩解了村集體的資金壓力。
此外,借力美麗甌海全域行動,潘玉良積極帶領村兩委、黨員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開展全域環境整治志愿活動,做到干群齊動手,村莊換新顏!稗r村發展的基礎是環境,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動搖!迸擞窳急硎,一年來,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政策處理上的難題,只要堅持把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就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對內景觀平臺與游步道
如今,石橋村的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提升,新增的文化廣場不僅得到本地村民的一致認可,也為外來游客提供了休憩娛樂的活動空間,提高了鄉村人氣。越來越多的游客愿意走進石橋,了解石橋,用良好的口碑促進石橋村經濟社會發展。
。ū景鎴D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王進華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