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散落的“歷史珍珠”——《甌海社科叢書》出版記
2022年07月08日
茶山的龍舟、澤雅的挑燈、嫁妝的變更、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和下川村、橫塘先生橫塘來……這些甌海人講的甌海故事,像一顆顆散落在民間的“珍珠”,堅強地散發美麗的光澤。故事中所述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根一葉,都帶著時間的印記,真實而接地氣。近日,甌海建縣設區以來的首套社科叢書出版,這些散落的“歷史珍珠”因這套叢書被串連,為甌海城市精神的再塑造再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撐。
叢書作者:左起王學釗、陳小平、林光榮、王大普、翁德漢、林周強 王斌/攝
《甌海社科叢書》由甌海區委宣傳部、區社科聯組織編撰,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發行,從民俗、非遺、生活和文史等多個方面來解析甌海,表述甌海,彰顯甌海。
宏大主題中找準落腳點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偉大年份。2021年初,我就在思考甌海社科界能夠做一件什么有意義的事情,獻禮建黨百年呢?我想,能不能組織甌海社科界的專家來編寫一套叢書,作為社科界獻禮建黨百年的賀禮?”甌海區社科聯主席王瑋康告訴記者這套叢書出版的初衷。區社科聯把全區所有社科專家和學者梳理了一遍,建立甌海社科叢書微信群,發布要組織編撰叢書的信息,提出編撰的基本思路和要求,讓大家開展頭腦風暴,確定選題,進行初步申報。當時有9位社科學者進行意向申報,最終確定6位作者。雖然在2021年6月就完成全部書稿的撰寫,但由于恰逢出版系統整頓叢書出版市場,從嚴控制叢書出版發行。好事多磨,原計劃在2021年底出版的叢書,延遲到今年4月出版發行,作為甌海社科界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的獻禮。
甌海社科叢書
這么宏大的主題,卻找準了“小而美”的落腳點。這6本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并不是高深的社科理論書籍,而是可輕松閱讀的通俗鄉土讀本,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普通人都能讀!爸灰亲髡邇A注了個人情感,那么這本書就自帶流量,因為情感是相通的。這6位作者,他們懷著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和濃厚的文化情懷,所以只要是甌海人,讀了必定會產生情感共鳴!蓖醅|康說。
甌海人寫甌海事記甌海情
“這6本書可以說代表了甌海近幾年開展地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蓖醅|康說。翁德漢撰寫的《大甌小物》,書中描寫的全都是溫州鄉土風情和鄉土人物,“那鮮,那味”“那事,那物”“那水,那人”,把溫州物產、風情和歷史人物囊括其中,以小切入,以一滴小小的水珠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林周強所著《閑談嬉說憶澤雅》,通過作者記憶的復活,展現甌海澤雅百年以來的發展變化,用具體細節體現時代變遷、生活變化。而《甌海歷代文獻選編》《歷代潘橋詩選注》,是學者對甌海歷史文獻、詩文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作者的解讀,既展示了甌海人文之美,又是彌足珍貴的文史檔案。
留下孫衣言孫詒讓父子蹤跡的下川村 王建成 攝
王大普為撰寫《甌海燈彩》作了大量調查,內容豐富厚實,書中提及的燈彩,皆有材料背景和來源,讀之,各種燈彩如在眼前搖曳閃爍,千姿百態!爱T海的燈彩在溫州地區來說是很有特色的,目前省級的燈彩項目只有甌海百鳥燈和周岙挑燈。每項燈彩的形成、定格,都離不開地理位置、社會環境、信仰模式、經濟條件以及手藝人的追求等因素,這些屬于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范疇的資料,均在書中作了重點介紹。寫作最困難的地方是甌海燈彩的形成原因、制作工藝和燈會規模,我盡可能地搜集資料和走訪,才完成較為詳細的描述。寫這本書,是為了能記住鄉愁,弘揚傳統文化!蓖醮笃仗寡。
王瑋康特別提到王學釗先生撰寫的《甌海民俗趣談》:“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家,素有甌海文史‘活檔案’美稱,一肚子的文史故事。我們通過他短小精悍的‘口述’文本,把民間信仰、習俗的演進變化,以故事的形式,讓許多消失的民俗,再次走進人們的視線!
保留口語體現地域文化魅力
“孩子稍大,這時便戴上狗頭帽,家人都稱自家的孩子為‘我家的狗兒’!薄胺棚堣Z頭一燉,菜干的香和洋味番薯的鮮味饞得人直咽口水!薄笆种笇挼男~曬干的‘白淡扣’,小小的鯧魚干我們叫‘楓葉鲞’,小雜魚干統稱‘細扣’,‘花口彈’那時是最便宜的,現在可謂身價百倍,被叫做皮皮蝦!薄岸丘I擔,愁難賣,夜里腳痛叫阿奶(母親)”……每個溫州人看到這些獨屬于溫州的語言,很可能會莞爾一笑,有種只可意會的美妙之處,而在編稿過程中,作為叢書主編的王瑋康卻是吃了不少“苦頭”。
這套叢書的作者有3位作者年齡較大,分別是68歲、72歲、86歲,他們的學歷是初中和小學,年邁加上學歷的欠缺,在他們的作品里會存在大量口語化的文字,這是“口述歷史”中寶貴的部分,但同時存在語法、錯別字、標點符號的差錯也會比較多!拔易鳛橹骶,前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修改、訂正,最后到了出版社,仍然過不了關,編輯認為書籍里土話、口語的東西太多,達不到出版水平,甚至要整本書斃掉!蓖醅|康坦言!拔乙环矫娓鶕庉嬕,進一步修訂完善;另一方面,也向編輯進行據理力爭,保留適當的口語、本地話的‘音譯’文字,更能體現地域文化的魅力!苯涍^反復的修改、探討,終于一套書全部通過出版社責任編輯的審核,與此同時也保留了獨特的韻味和氣息。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王進華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