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文旅”,古村紙源煥發蓬勃生機
2022年06月20日
■陳安生/文
紙源村,位于澤雅鎮西南部,由原橫垟、唐宅、下良村調整合并而成。該村落距溫州市區30多公里,是國家級非遺屏紙制作技藝傳承地、省級文明村和3A級景區村。在這里,紙農仍從事中國目前保留的最原始、最完整古法造紙術,被稱為中國造紙術的活化石。
從手工體驗到專題展示
久雨初霽,空氣怡人。我約上幾位好友,一行人來到了這個有著幾百年手工造紙歷史的古村。清澈娟秀,山水相依,村落里屋舍儼然,流水潺潺。干凈整齊的道路兩側,花木葳蕤,綠意盎然,鄉間野趣中,一幅古樸、詩意的美麗鄉村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穿過掛有手工造紙體驗區牌子的石墻門,沿著卵石鋪成的小路,在古法造紙作坊群間,我們慢慢地觀賞著。眼前是古法造紙幾道主要工序的作坊,幾塊灌滿了水的方形腌塘,腌制著做紙的原料——水竹。一道寬寬的水渠,把碧綠的溪水緩緩地引向不遠處的水碓。水碓房里,搗頭錘搗著腌過的紙原料,發出極有節奏的“通通”聲。水碓房的邊上,高高聳立著一口原先烘、熬紙原料的大煙囪。紙農介紹說,紙原料都要在這里經過高溫消毒,然后進行再加工。再看那一字型排開的十幾座撈紙房,一位紙農婦女正在撈紙。只見她挽起袖子,雙手把紙簾從水里托上來,在一陣“咝咝”聲中,紙簾上的水很快滲光,露出了一張均勻的紙樣。
到澤雅參觀古法造紙術,紙源村確實是欣賞完整手工造紙過程的最好地方。
2010年10月開館的“澤雅傳統造紙專題展示館”,由村里原來的大禮堂改建而成,面積600多平方米,是在當地傳統造紙工藝的基礎上,利用自然環境與文化資源,建立古法造紙的生產、展示、科研和多種應用的示范基地。步入展示館大門,映入眼簾的是由長短不一的原色紙組合而成的展陳玻璃柜。館內展陳整體布局以紅、藍兩色為基調,將紙山的發展歷程演繹得淋漓盡致。展示內容包括早期的書寫材料、造紙術的發明、造紙材料的演變、溫州造紙和澤雅傳統造紙等內容。簡約的展柜、翔實的文字、生動的圖片,加之當地古老的造紙工具實物展示,配以聲音、視頻、流程演示等多種媒體形式,對澤雅造紙的工藝流程、紙文化的傳播、紙的應用延伸等進行詳細闡述。
帶我們參觀的潘老伯介紹說:“澤雅的古法造紙,在紙源村是保留最完整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手工造紙是村民主要的經濟收入,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做,腌刷、搗刷、撈紙、分紙、曬紙、拆紙、捆紙,整個造紙過程,老老小小都懂。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村里外出打工、經商的人多了,紙業逐漸衰落了!
“近年來,村里造紙的人雖然少了,但是來旅游、參觀的人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為了保護這里的造紙術,在政府的引導下,村里除‘紙山風情一條街’外,還建成‘非遺、研學一條街’!疂裳爬霞摇袑W機構入駐本村,很多學校的老師都帶著學生來村里研學,人氣很旺呢!”潘老伯指著對岸的一排民房,建議我們走到那兒逛逛。
從非遺文化到課程開發
澤雅紙山,在經歷上千年的時間沖刷之后,積淀下了包括手工造紙在內的厚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許多“非遺”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在歲月的洪流中被淹沒,澤雅鎮人民政府在紙源村建設打造了“非遺、研學一條街”,開發出“紙山撈紙”“屏紙版畫”“紙藝制作”等10多個研學課程,將這些古老的文化串聯起來,重新訴說故事。既讓游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學生通過研學,體驗生活,了解歷史,增長見識,又更好地保護了非遺文化,使之重新煥發生機,同時還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
我們在“非遺、研學一條街”上行走,身旁“造紙廣場”“打鐵鋪”“釀酒坊”“米糕坊”“非遺體驗館”“手工坊”“豆腐店”“紙山廚娘”這些由舊民房改建而成的店鋪,裝飾得古色古香,以非遺傳承、文化創意為依托,處處充滿著紙山民俗味和文化味。站在街上,我們仿佛置身時間隧道,回到了遠去的年代,重新喚起了消失的記憶。
我們一行人在“非遺體驗館”前駐足。一群穿著漢服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圍著“屏紙版畫非遺研學體驗館”,溫州“木雕”非遺傳承人徐祥新正手把手教他們掌握正確的屏紙版畫印刷技術。在徐祥新的指導下,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體驗著屏紙版畫的印刷。徐祥新一邊向學生講解,一邊對我們說:“屏紙版畫是溫州‘木活字印刷術’‘屏紙造紙術’‘紙馬雕版印刷術’的‘三術’結合。具有不褪色、不變色、不暈色、吸墨深透,黑白鮮艷,不含污、不霉變、不怕蟲蛀的特點,收藏經久,品相不變!痹谛煜樾碌慕榻B下,我們對屏紙版畫這種紙山文化的遺留,有了更深的認識,難怪有人評論:“一幅屏紙版畫入室,滿屋古韻書香!
在紙源村漫步,我們從嘈雜、紛擾的環境中解脫,融入恬靜、淳樸與和諧的紙山生活氛圍,體驗非遺文化和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藝,心情逐漸變得澄澈、豁然……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