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的誘惑
2022年06月20日
■翁德漢
傍晚回家,手里提著六七個紅色、白色,大的、小的塑料袋,里面裝著或輕或重的物品。兩只手都被塑料袋占據,無法開門,我站在家門口大叫兒子,他開了門并且接過我手中的袋子。我密密囑咐,一定要輕輕地放在桌子或者灶臺上,因為里面有易碎物品。在一大堆的塑料袋里,兒子一下子找不到哪袋里面裝著“炸彈”,就小心翼翼地一把抓過所有袋子。他的手掌好像一根繩子環繞著袋子,但是我告訴他這樣很危險,一旦握不住,袋子容易掉地上了。我示意他按照我的手指,把袋子串起來。他依樣畫葫蘆后,固然成功地從我手上接走了袋子。
使用塑料袋,用到最多的地方,自然就是菜市場了。
我空著手進了菜市場,在熙熙攘攘中,首先買了第一樣菜式:溫州人口中的球菜。攤販很麻利地稱好,從順手處掛著的一疊塑料袋子中,捏走最邊上一個。拿取塑料袋子也似賣油翁倒油,都需要熟能生巧,要不然就捏下好幾個了,然后放不回去,只能扔旁邊了。只見攤販兩只手的手指各扯袋子的兩邊,打開后一只手取球菜放進來即可。我接過來,食指戳進袋子的提手處,提著就走。
買一樣菜,攤販都裝在塑料袋子里交給我們。所提的東西體積大了,袋子就大一些;面積小了,自然就小一些。慢慢的,菜買多了,一只手的手指上壓了很多袋子。等回家時,另一只手分攤過來,兩只平衡,迎著夕陽走回去。我只是買菜大軍里最不起眼的一個,每個人都提著塑料袋子走。不知道是人淹沒在塑料袋子里,還是袋子淹沒在人海中……
在我家廚房的柜子里,也有三疊塑料袋子,藍色的、紅色的、白色的,各有各的用處。
質量最差的,卻個頭最大,是垃圾袋。
在垃圾分類前,我家廚房只需要一個垃圾桶。每天傍晚回家后,我將藍色的塑料袋子打開,拿住邊沿,套在垃圾桶里。然后把各種垃圾往里扔,第二天早上提走扔到小區的垃圾桶里去。每天,幾乎會用到一個。有時候,我們從外面買東西回家,也是有袋子的,于是廢物利用,套在垃圾桶上。當提起來的時候,發現破了,汁水橫流,無奈之下,又得取個垃圾袋套在外面,按照妻子的話說,不該省的,怎么也省不了。
除了裝垃圾,它還可以放得下其他各類物品,比如洗衣店里,工作人員專門準備了這種袋子,客人洗好的衣服取下來,裝進去,提起來非常方便,好像一個聚寶盆,一件、兩件、三件,都可以塞進去。當然,這袋子薄,只要是角形的東西戳過去,一般都會破洞,更別談尖銳的物品了。我經常帶書回家,在垃圾袋里裝一兩本是可以的,但是多了,袋子受罪,人也受罪。
而紅色的袋子稍微厚一點,因為顏色的原因,稍微帶點喜氣,所以從來不裝垃圾。涉及到衛生問題,比如食品,我家櫥柜里有好幾種面,圓的、扁的、短的,加上兩種粗細不同的粉干。這些,都裝在紅色塑料袋里。往外拿東西,也如此處理,但是幾天也用不到一個。
白色袋子透明,別人都能看得到裝了什么。為了掩飾,可以把白色的袋子裝進紅色的袋子里。除非是里面裝了見不得人的東西,要不然,誰會這么麻煩呢?
妻子每天要趕早,六點就出門了。她的早餐有四樣,一個煮雞蛋,走之前先剝好;一盒光明牛奶,已經熱好;一個蘋果,皮削了切成兩半;一個肉包,剛剛出鍋。肉包一個袋子,其他三樣物品放另一個,也就是每天要消耗兩個。有一天,白色袋子用光了,只能讓紅色的代替。這么一點東西,裝那么大的袋子,頗具喜感。
酒店里也常備一些袋子,一般都是講究衛生的。酒店又不是菜市場,他們準備袋子干什么用呢?其實是為了方便客人將東西打包。無論是星級大酒店,還是鄉下的農家樂,他們都為客人提供方便。
方便是方便了,但是后患無窮啊。于是一些場合采取了措施,比如超市。
小區邊上有個連鎖小超市,我經常去買冷凍食品,而且一買就是一堆。等結賬的時候,服務員就問:“要袋子嗎?”望著即將買下的物品,手摸過去非常冰,難道我雙手捧著回去?只能點頭買一個了。服務員說一個袋子三毛錢,我的心里頗為怪異,很是舍不得。這主要源于我們去店里購物,都是免費獲得塑料袋的,一旦需要出錢購買,老大不愿意了。若不是必須,寧愿不買東西。有時候東西少,我還真直接用雙手捏著包裝袋走了,或者放到公文包里帶回去。
去大型超市一次性購買足夠多的物品,需要的塑料袋就更多了,一個三毛,三個就九毛了。于是我們往往帶幾個布袋過去,提著也舒服。而一些個體戶開的小賣部式的超市,還是免費提供塑料袋,但是我猜質量要差很多。
塑料袋對我們的生活形成了入侵,以方便為名誘惑大眾深度使用。在生活的范圍內,我們會動手處理掉眼前的塑料袋子,集中在一個地方,或者當作垃圾扔掉。但是室外呢?在公園里,一不小心,我們就會在樹叢里看見一個支離破碎的白色塑料袋,好像它悲慘的一生就要過完了;風一吹,垃圾堆里的塑料袋隨風起舞,很剎風景;沙灘上,有人走了,塑料袋并沒有跟著走,而是繼續留下來陪伴大!
做一點,總比沒做好。后來,我去菜市場買菜,要么自己帶布袋,要么從第一家拿一個大的塑料袋,此后適合的菜,都放進去……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王進華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