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物不小
2022年06月20日
■華夏雪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我一下子收到作家、詩人翁德漢老師的四本書。三本散文集《大甌小物》《青燈有味》《一幕幕》和一本詩集《水的銳角》。一看到書,我眼前不禁發亮,多厚重啊,墨香味濃濃。
讀《大甌小物》時,我的心情是寧靜的,慢慢地讀,感受到很強的文字魅力,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全書分三輯,“那鮮,那味”“那事,那物”“那水,那人”,共49篇,題目取得很有個性。
第一輯“那鮮,那味”,說的是飲食小品,是對溫州特色海鮮的寫作。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吃在溫州,穿在溫州!痹谕獾厝丝磥,溫州人會做生意,會賺錢,錢多了就不愁吃不愁穿。溫州多山、靠海,海鮮自然而然就是餐桌上的一道上等菜。當我認真讀到作者“那鮮,那味”里寫的蟹、蝦、螺、蟶子等物時,對作者描寫的舌尖上的味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作者以最簡單的清蒸、水煮、烤、爆炒,甚至是生吃,用姜蔥、黃酒和醬醋來調味,保持海鮮的原始本味和鮮、嫩、軟、滑的口感,讀了讓人耳目一新。比如《江蟹事》里的細節描寫,如何洗、蒸、吃都非常細致到位。洗時如何用牙刷刷凈蟹身上的污垢,蒸時“水汽洶涌,好像錢塘江的波浪,已經拼命地涌上不銹鋼片,而江蟹的顏色也已經變成紅色了,蟹蓋在蒸汽的吹拂下,好像課本里的寒號鳥,在不停地顫抖著”,形象而又生動。這些過程雖繁雜,但肯下功夫也就迎刃而解。九節蝦是否九節,花蛤表面有多少條放射肋,作者都一一認真數過。還有一些海鮮的名字,也很特別,比如:淡菜,它不是菜,而是一種海鮮,是貽貝煮熟加工后的成品。蝤蠓是溫州一帶對青蟹特有的叫法;釘螺真正的名字叫“錐螺”;溫州人叫蟶子為“鮮蟶”;海瓜子不是瓜子,它也是一種海鮮;鮑魚不是魚,是貝類,看上去像一只耳朵,所以被漁民稱為“海耳”等等。先前我知道的很少,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連名字也取得如此有意思。
“那鮮,那味”里,作者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了一道道溫州活色生香的海鮮,這些裝著溫州人獨特味道的海鮮,永遠成了很多人味蕾上的記憶。這些溫暖胃和心的美食讓很多游子對家鄉念念不忘,成了鄉愁。記錄鄉土、書寫鄉愁,家鄉美食繞人心,小物不小。
第二輯“那事,那物”,作者以紀實的筆調講述自己身邊瑣碎小事,帶我們走進生活。推開生活的大門,樸實的語言,使我們仿佛置身于書中的人、事、景中,久久無法抽離。在《自行車》里,作者寫自己讀初中時很想有一輛自行車,學自行車到擁有自行車時又被偷,細節描寫打動人心!朵z頭》《杯子》《饅頭》等文,筆底文字細膩,文字樸實,讓人動容,可讀性強。
第三輯“那水,那人”,作者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記錄了一些歷史人物,更是讓人大開眼界。翻開歷史的一頁,從里面走出來一個個鮮活人物。橫塘先生橫塘來的許景衡,三游仙巖的潘耒,下川村的孫衣言、孫詒讓父子以及戴美齋、戴恩、戴家祥、戴金星等。還有梅雨潭邊留“飛白”的張宗祥,仙巖書院里的陳傅良。作者寫王季思、董每戡和中山大學,寫他們的社會環境和所處的那個時代,特別是寫董每戡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抄家,后又被錯劃為右派,平反后不久就辭世,可以說命運坎坷。
寫歷史題材的文章,作者要了解歷史,查看史書,熟讀史書,這要花多少心血啊?梢钥闯鲎髡呤且粋喜歡閱讀,博識多聞而又勤于耕耘的人。挖掘古人物,與古人游,敘古人事,追索古人的生命印跡。作者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讓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無窮力量。
看了整本書,感覺有溫情,有收獲,同時也享受閱讀情趣。讀書、生活和文學創作,在作者溫暖而真實的文字中,感受到小物雖小,意義卻大。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王進華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