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舊事
2022年05月24日
■翁德漢
這十年里,我搬過五次家。每一次搬家,有幾個袋子都是親自搬運的。其中一個白色的袋子里,裝著一張張明信片。這些明信片,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到結束的那段時間里,初中同學、師范同學,和工作后學生送的。其中一些人的名字認得,但我卻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了。
“歷史上的第一張明信片誕生于1865 年,源于一位德國藝術家繪于硬卡紙上的一幅精美畫作,至此以后,明信片作為一種具有圖像力量的通郵方式而廣為流行!泵餍牌臀业闹悄苁謾C一樣長,寬了半倍,攜帶比較方便。應該是我讀初三的時候,也就是一九九一年開始,文具店和供銷社里一疊疊的明信片非常受學生歡迎。那段時間,正是偉人南方之行的前一年,國人在思想上已經逐步打開來,明信片的流行,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佐證之一。
明信片單獨一“片”,正反面印刷。正面是彩色的,一般是人物、風景和鮮花。
臺灣的小虎隊組合,在我讀初中時比較風靡,明信片上的人物經常出現他們的照片,或三人成框,或單獨一人,或夾雜其他女生。我記不起是幾時開始聽他們的歌曲,但絕對是先看到照片的。照片,自然是從明信片上而來。我手頭這張“小虎隊”,里面有五個人,除了三個“虎”,還有兩個女生。除了三個漢字“小虎隊”,還印制有拼音“XIAOHUDUI”。這張是一位叫李強鋒的同學送給我的,但是記憶里沒有此人的印象。
還有香港明星周慧敏和林憶蓮的照片,她們一臉的膠原蛋白。也有一些明信片上面印著歌星的照片,下面則是該歌星所唱的歌詞,倒也稱得上是匹配?赡苁怯≈茩C構膽子不夠大,大部分的明信片,少男少女都是無名者,看了幾十年新聞的我,都認不出他們是誰。
風景圖片占了大部分,有瀑布、山巒、公園、樹木等等。單單圖片,顯得單調了,一般都會配上一些抒情式的語句,以分行的方式呈現。當然,這個分行不是詩。一張白樺林的圖片上,配印著一個叫丘特切夫的人的名字,上面還豎排著四行詩。一張花田的圖片上,則配一個叫耶可希森的人名,上面印著“是哪個播種人/走在地上/播下我們內心/的火種”。這兩張風景明信片背面是空白的,大概是我自己買來,卻沒有送出去,所以一直保存著。
在明信片的背面,有十二個小框框,一個大框框,三行空格線。小框框上面六個,下面也六個,上面的卻比下面的大了一些。這框框是填郵政編碼的,上面是收件人的,下面是寄件人的。大框框是用來貼郵票的,但是我手里的明信片,因為是同學之間相互贈送,都不是通過郵局的,所以大家就在里面寫上一個“贈”字。我甚至覺得,這些明信片通過郵電局郵寄的少,相互之間送來送去的多。
三行空格線,第一行是寫收件人地址,第二行寫收件人名字,第三行寫寄件人名字和地址。但是地址長啊,一行肯定寫不下,往往會侵占下面的空格。如此一來,第一、二行都寫了收件人地址,第三行寫了名字,那么寄件人的地址和名字都沒有地方寫了。我保存著的一張明信片就是這樣,空格的地方寫著:“大哥:你好嗎?在這新年來臨之際,我祝福你,永遠都祝福你!编]戳的時間顯示是1995年12月22日。但是,上面沒有一絲寄件人信息。
明信片上所寫的字,千差萬別,初中畢業后就沒讀書的人,其字也就沒有進步的欲望。寫得端正的人,要么考上了高中,要么考上了師范。這其中,我是例外?赡芪沂掷锏拿餍牌际悄晟贂r收到,或者購買的。受眾都是學生,明信片質量自然就一般了,有好幾張已經自動開裂了。有的裂成兩張,有的裂成三張,都薄薄的,只要輕輕一戳,似乎馬上就破了,弄得我意興闌珊。
明信片屬于郵電系統管理,上面直接印著“中國人民郵政明信片”。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有人學那個外國人,直接在硬紙板上畫下來,然后貼上郵票,郵政工作人員會收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在如今快遞業務這么發達的情況下,一位作家去郵局寄幾本書,工作人員居然還死板地問書是不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還會在二三十年前受理一張自制的明信片嗎?
郵政部門可能覺得不過癮,后來搞了一種“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在原來尺寸上,加了一部分,正面是編號和說明,背面是“領獎人填寫內容”。我所收藏的有獎明信片,分別是1996、1997和1998年的。1996年的明信片說3月3日開獎,3月4日公布;1997年的說2月20日開獎,2月21日公布;1998年的2月10日開獎,2月11日公布。這三年,開獎時間各不一樣,倒也有趣。
我這幾張有獎明信片,只有一張是別人寄來的,其余都是自己收藏的空白的,整個片面都是完整的,兌獎部分也沒有剪下來。這套明信片剛推出來時,比較火爆,我還記得初中校長在學校走廊上和教師們說誰中獎了,大家相互祝賀。他那個神態,我至今還如存電腦般的存在腦海里。我也沒有聽說誰特意去兌換,可能過程太麻煩。
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十來年,開始在一所學校里當校長,當地郵政工作人員來推銷有獎明信片。礙于面子,我買了幾打,無聊時,給甌海區范圍里的其他學校校長寄了這種明信片。寄出后,我就后悔了,因為所寫的字太“出眾”了。果然,一次校長們在一起,就有人拿這個嘲笑我,說我的字有特點。從此,我就再沒買過有獎明信片了。
“時至今日,明信片儼然成了某種懷舊之物,但舊時的情感溫度依然在這一張張卡片中存留,而這個命名為‘明信片’的展覽,便是由這種追憶明信片的沖動而來! 我所收藏的明信片沒有多大的價值,但的的確確承載了我一段時間的美好記憶。就算記憶模糊,卻堅固地一直在腦海的某個角落里盤旋。
寫這篇文章時,特意查了一下資料,發現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一直堅持到現在,倒成了一種文化……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王進華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