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一百歲了
2022年05月24日
■黃偉臣
我的母親金國英,又名金美娟,于壬戌正月二十九日(公元一九二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梓霞鄉上金地方(現為麗岙街道梓上村)一個富裕的農戶家庭。
辛丑正月二十九日(公元二0二一年三月十二日),是母親的第一百個生日;仡櫮赣H的百年人生歷程,還得先說說我外公。
我的外公金文池,又名金步郎(1879-1941),享年62歲。解放前,外公家有良田、旱田共二十多畝,兩座樹木茂密的山地,房屋平房七間。房子前后庭院寬敞,家里還開設了小店鋪,由于田地多,勞力少,農忙時還得叫人幫工。外公二任婚姻,原配梓霞鄉泊岙地方丁氏夫人,因為沒有生養,次配梓霞鄉下呈地方鄭氏夫人(1893-1979)。鄭氏夫人享年86歲,生得一女即我母親。因是單生一女,外公視母親為掌上明珠,對她寵愛有加,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生活。
母親的童年是幸福的,這樣也難免助長了她的任性脾氣,平時做事獨斷專橫,表現得非常強勢,但有時也嬌氣十足。她經常跟我們說外公每次出門辦事都問她今天想吃什么,回來時就帶好多她喜歡吃的零食給她。不但這樣,外公還了解到相鄰五炮村黃昌倫公家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人口繁衍,托人為她拜黃昌倫公為干爹。黃昌倫公享年66歲,母親的干媽林氏安人(1885-1987)享年102歲。
民國時期,梓霞鄉一些有識之士在五社上葉地方借用民房,創辦一所私塾學堂,即解放初期五社小學的前身,供比較富裕的家庭子女上學。母親當時正值豆蔻年華,外公就送她到私塾學堂上學。母親平時閑聊時對我說,在私塾學堂里學過《早朝》《千家書》《千字文》《三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二十四孝》等文化課程,她高興時還能背上幾句給我們聽聽。如《百家姓》里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早朝》中的“太極未判,遠現一氣,文斷初開,乾坤書田,氣之輕清,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為地……”她還給我們講述《二十四孝》中的“董永賣身葬父”“王洋臥冰求鯉”故事,我家親戚國外來信她都能看得懂,讀得出來。母親現在一百歲高齡了,甌江潮候幾點漲潮幾點平潮,她用手指一掐,都能推算出來。母親可以說是前輩中的文化人了。
到了母親婚嫁的年齡,就由外公和她干爹商議,為母親以招夫入贅的方式,將干爹家的小兒子黃長康過戶為上門女婿。1939年成親,1940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生育了我。外公當時非常高興,但天有不測風云,1941年六月初六日,外公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了,母親當時才20歲。她的堂兄為了爭奪我家財產,認為我父親是招夫入贅的老實人,叫上幾個人,氣勢洶洶地過來,意欲把我外公的棺材蓋子拿走,不讓下葬。母親表現十分堅強,強忍淚水站在那里。后來在母親的娘舅及眾親戚的調解下分給那堂兄一座小山,才把外公的喪事給辦了。
自從我外公去世以后,母親便撐起了這個家,一家四口,日子過得還算平穩,1948年9月送我到五社學堂上學讀書。1949年全國解放,實行土地改革,我家被定為中農,原有田地、山林樹木全部歸公于集體所有,再按照人口基數分到了應有的田地,由父親自己耕種,并負擔政府的農業稅,這樣我們家的生活就沒有以前那樣富裕了。真是禍不單行,1952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父親因患了傷寒病醫治無效去世了,英年早逝,享年僅36歲。當年我才11歲,母親29歲,還有一個年長的外祖母。上有老,下有小,頂梁柱塌了,在喪父失夫的困境下,母親一直沒有改嫁,挑起家庭重擔,一家三口相依為命,歷盡艱辛。
母親是受過教育的人,認識到知識的重要,她不僅給了我生命,含辛茹苦把我撫養成人,還繼續供養我上學。記得我十四歲那年,考上了瑞安中學,在校就讀三年,母親每隔一個星期就來學?次,給我送這送那。當時交通不便,每次都是徒步行走,翻越三都嶺走到學校,由于走的路程太長了,母親的腳上都磨出了血泡。走的次數多了,我班同學都認識母親,這就是偉大的母愛。
1957年,我從瑞安中學畢業后,1958年3月就參加了教育戰線工作,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兢兢業業一干就是43年,直至2001年1月退休。自從母親給了我生命,撫養我成人,幫我成家立業,一路坎坷,從原來相依為命的三口之家,現在繁衍到二十六口的大家庭,子孫繞膝,五世同堂,其樂融融,大家庭和諧、溫馨、團結、友善。我已是八十二歲高齡的人了,可在母親心中還是個孩子,沒錯,“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在家里還能喊一聲“媽”,得到母親的疼愛是多么幸福!
百善孝為先,我們全家對老人家都非常孝順,經常買穿的買吃的送給她。母親逢人就夸:“小時候我爸出門辦事回來都會買好多零食給我,現在孩子們經常買穿的吃的給我。我吃都吃不完,感到幸福滿滿!痹谒先思乙话贇q生日那天,我們在麗岙宏都大酒店為她祝壽,街道、村領導和親朋好友300余人前來慶賀。孩子們自編自演節目,麗岙退休教師合唱團的幾位老師上臺演唱助興,場面非常熱鬧,母親拍照時配合得很好,還專門制作一本相冊作為留念。
母親真的非常高興,事后她說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我這輩子的辛苦值得!”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