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棘果
2022年05月24日
■翁德漢
人總會有無聊的時候。就算忙得昏天黑地,也會有個喘氣的機會。
有一天,我就這么無聊地刷著一個微信群。當初進入這個群,也是鬼使神差的。我一向討厭賣東西的群,一般都直接離開,沒見著實物,卻買下來,不就是賭博嗎?另一個問題是,我買書的錢都不夠,還會去買其他非必須品嗎?這個群是賣鮮花的,玫瑰、百合、菊花等等,不同季節的花在不同的季節出現。我并不是被陌生人拉來的,一個熟人說這里的花不錯,很便宜,就這樣上了賊船。沒有被我刪除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們只在里面發布推銷信息,卻不會騷擾群成員。這好像撈魚一樣,能不能撈到,都看運氣;二是我偶爾心血來潮會買點花,所以這個群一直被保留著。
刷著刷著,點了進去看某條信息。這條不是賣鮮花的,而是一種果子,馬上把身置深秋的我吸引住了。這個季節把花擺在桌子上是很矯情的事情,和在冰川雪地的湖里游泳差不多,那是俄羅斯人顯擺的,我們去做就是異類了,救護車要在邊上等待了。我馬上下單買了一束,等待順豐將其從云南昆明送過來。
過了幾天,順豐提示我貨已經到了。和日常的鮮花一樣,也是長方體包裝,我拿起來搖一搖,里面傳來“咚咚”的聲音。我知道,這是果子掉落到包裝硬紙板里面了,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從昆明到溫州這么長的距離,還被快遞員甩來甩去的,不掉果那就是金樹了。
我拿著剪刀,直接來到垃圾桶旁,要不然那些果子掉落在地上,掃不盡,撿不完,像一根刺一樣橫在心上,很難受。我把這個快遞橫在垃圾桶上,剪開后,里面露出了它的真容。七八根樹枝帶著葉子和小小的果子,好像還不習慣長途跋涉,顯得有點疲倦;鸺始t色,一小串有三四顆,一根枝有好幾串,密密麻麻,紅紅火火的。不知道它來自云南的哪個山頭,是高高的金馬山、碧雞山,還是山和山之間的峽谷。不知道它的旁邊原本是懸崖,還是流水。不知道它頭上有沒有被鳥拉過屎,被蟲子吃過。哦,不,它可能是農民自己種植起來了,本來就是為了給人觀賞的。而它的最終歸宿,是來到了溫瑞平原上,成為我的伙伴。
我拿起手機拍照查看它是何方神圣。原來這果子名字叫火棘果,薔薇科,全身都可以作藥;鸺禾扉_花,要開好幾個月,開得樂不思蜀。很多果子是秋天長出來的,比如桔子都漫山遍野了,但冬天就被收走了,而火棘依然在枝頭唱著:“火紅的大中國呀,火紅的幸福歌謠;火紅的大時代呀,人民平安又健康!
我先將樹枝都拿起來,在垃圾桶上面抖了抖,一些不牢固的果子和葉子都掉了下來。然后用力使勁地抖抖,把搖擺的也抖下來,剩下的都是打算長期呆著的。我取來花瓶,把樹枝下面的一些小杈杈剪掉了,要不然無法放進去。因為是樹枝,不是玫瑰花那樣的莖枝,剪起來有點吃力,手腕多動幾下才成功。
火棘的樹枝并不是直的,而是叉開,或者彎曲的。我的花瓶里插了幾根,顯得菜市場那樣了。我擺弄一下,一根樹枝朝三個方向延伸而去,倒成了奔馳轎車的車標了。我在心里暗笑,若被人知道了想法,嘲諷馬上蜂擁而來。剩下來還有好幾根呢,其中一根被我插到一個同事已經擺好的花瓶里,火棘和那些綠葉合在一起,倒也和諧。有兩根稍微直一點的,送另外一個同事,她插在粉色小花瓶里,馬上熱鬧了起來。
清理完畢后,我將花瓶端到了辦公桌上。延伸出來的樹枝覆蓋了半張桌子,但并沒有打攪杯子、書和文具,而是凌空其上。其中一根樹枝倚靠在電腦屏幕上,好像一個妙齡女子將手搭到男青年的肩上;鸺Ω勺匀蛔兓喽,又容易修剪,其果子不容易腐爛,配上其他植物,適合插花,所以營造出了一片天空。另外,火棘可以制作綠籬,既能拒人,又能給人觀賞;可以布置在草坪和綠化帶上,冬天看上去有種溫暖的感覺。有的景區,也把它種起來,往往能讓人眼前一亮。而制作成盆景,在南方更流行了。
盡管火棘橫在我的桌子上,顯得擁擠,甚至不小心還會和我的身體發生碰撞。但這都是小事。眼睛對著電腦看著看著,眼角里全是火棘果在演戲。一串的,相互在埋怨,這個說那個遮住了,那個說這個遮住了。單個的,眼巴巴的看著其他成串的。整個枝頭仿佛一臺戲,大家一起唱。在冬天里,這樣才吸引人,若是在夏天早被推倒了。
同事過來看到了,不覺得奇怪,但是擔心火棘果會不會掉下來,看上去都搖搖欲墜了。我一點也不擔心,只要不是大批一起掉,都有辦法解決。掉一顆,我就撿拾一顆;飄落一片葉子,我也撿起來。這世上,不怕麻煩,只要有心;鸺苡心托,也不怕人類直接在它身邊嘮叨,不掉就是不掉,除非被故意摘落。相比之下,葉子倒脆弱一些,被碰一下,總會掉幾片。
花瓶里沒有水,這是我刻意所為。樹枝吸水困難,就算里面有水,也只是被浸泡部分有效,而不會輸送到頂端。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果子變質了。它的變質,不是腐爛,而是萎縮了,成干果了。對我來說,這反而可以承受,如果腐爛了,我只能提前把它處理掉了。成了干果,它在,我也一直在,除非掉落下來了。葉子的顏色不再鮮艷,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冬天到了,這不是本色演出嗎?
火棘果就這樣看著我把這篇文章寫完。以后?誰知道以后會怎么樣呢。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吳 遠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