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路的前世今生
2022年05月24日
■明人
西山路如今是一條通衢大道,是老城區通往甌海中心區、鐵路溫州南站和三溪片的交通要道。要是有人問西山路建于何時,當時為何興建,建了多長時間?恐怕沒有幾人能答得上來。
查詢西山路的建造歷史,網絡上不見一點兒零星資訊。最近寫作《傳家記》一書,我從父親對往事的敘述中,終于完整地拼湊成一幅西山路之前世今生的變遷圖來。
1956年春,父親在城里讀了一年初中后輟學,回鄉下種田,扛起鋤頭開始務農。也就是這一年,正好遇上政府修建西山路這個大工程。于是父親和生產隊(合作社)的社員們,轟轟烈烈的,一起參加西山路工程義務勞動。
我的老家在當時的新橋鄉西堡村,跟西山路白泉段隔河相望。修建西山路,為家鄉建一條通往城里的公路,當地村民歡欣鼓舞,理所當然地踴躍參加了義務勞動。
陳明銘/攝
西山路,原來叫西山公路,東起將軍橋,西至新橋西岙底。西山路建造之前,是一條鄉間土路,依山腳而過,只能供行人走路和拉小板車。解放前,這路段偏僻,居民不多,時有狼狗出沒。有這么一個傳說:走夜路時,狼狗是不聲不響地跟在你的身后,然后兩雙前爪架在你的雙肩上,你若一扭頭,它就咬住你的喉嚨血管,斃命無疑。有經驗的夜行人,遇上這情景時,會雙手反扣,抓住狼狗的雙腿,使勁用力往前一摔,把狼狗摔死。這當然是傳說,狼狗不是那么好摔的,除非你是武松。但山上有狼狗卻是真的,我一同村鄰居原住西山一山坳蓮花芯村,她的姐姐五六歲時,在家門口玩耍,被出沒的狼狗叼走,不幸夭折,他們全家后來因此搬到山下。每每想起這事,我就想到祥林嫂講她兒子阿毛被狼狗叼走的故事。
西山公路未建前,西向一帶村民進城很不方便倒是事實,要么乘坐內河小火輪,有小南門航運碼頭至婁橋安下、銅嶺、瞿溪三條航線,一條航線一天一二個航班,這些航班都要經過新橋。新橋是會昌河的河道樞紐,有民謠唱道:“一條扁擔花喇喇,上河鄉有名新橋街!奔亦l的地理重要位置由此可見一斑。當時,有人進城時為了省錢,還舍不得乘船,干脆邁開雙腿,大步流星地趕路。那時,自行車稀罕,路上極為少見。
解放初期,在西山路一帶,已有很多老牌工廠,有溫州第一個國營企業溫州蠟紙廠和西山造紙廠等企業,是溫州郊區的主要工業帶。只是這些工廠的貨物運輸,當時依托的不是西山路,而是會昌河的水運優勢,企業大多緊靠河邊,用貨船運送原材料和貨物。每個企業臨河這邊,都有一二個石階埠頭,運輸倒也方便。到了1956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合作化運動掀起高潮,在大集體辦大事業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西山路的修建自然提上議程。大趕快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工農業發展創造條件。西山路就是在這種建設高潮中順利開工,父親參與了修建西山路這個民生工程。
工程分為不同路段,村民們參與不同路段的義務勞動,如新橋村負責白泉段工程,山前村負責暘岙段,凈水村負責西山段,每個生產隊安排社員輪流參與工地義務勞動。父親說,每天一早,他要自帶畚箕等農具到工地去。他們的任務是培筑路基,就是在山邊挖泥土和石子,用畚箕裝著,挑到工地,壘起路基,來來回回。他一天不知要挑多少擔泥土往路基上填,然后由專業施工隊夯實基礎,修整路面。社員們義務勞動,午飯都回家吃,吃了再出工。一個社員一般義務勞動幾天或一個星期,輪流著來,大家積極性都很高,覺得這是為家鄉建設出一分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大廈增磚添瓦。
陳明銘/攝
1956年西山路開工建設,西山路到底何時建成通車呢?父親說記不起了。我查閱了好多資料,均沒查到!稖刂菔兄尽方煌ㄆ、《溫州交通志》《溫州地名手冊》均無記載。父親說,他1955年在建國中學(現溫州第七中學)讀初中時,西山路還是土路,沒通公交車,因為學校離家有七八里路,他讀書時就寄宿學校,每周到了星期六下午才回家一次。西山路建成通車,最大可能是1956年底。1957年5月,他去遂昌造紙廠上班時,西山路已通車,有了公交,但他沒乘公交車去汽車南站,怕早班車趕不上時間。去麗水的早班車是早上6點,他4點多鐘就起床出門,由祖父母陪同,徒步10多里路,走到汽車南站乘車。那一年,父親18歲,第一次出門,到外地工作。
后經行家指點,我從《溫州市志》“市政篇”里查到,西山路屬于城市街道,它于1956年建成通車,具體時間沒注明。從雪山路到新橋西岙底,全長3392米,寬11米。西山路建成后,開通了4路公交汽車,起點是市區大南門,終點站是新橋旸岙,我家附近新橋站到市區清明橋是三四站,其中西山橋是臨時?空,每站票價2分,到清明橋算是三站6分錢。70年代末期或是80年代初期,4路公交車增添了雙節車廂,好像是市區唯一的雙節公交車。無疑,西山路的建成開通,不僅方便了西向群眾的出行,更有利于西向工業帶企業的發展,到了六七十年代,西山路一帶布滿了一大批工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從西山東路開始,依次有船用掛機廠、香料廠、面磚廠、地磚廠、西山造紙廠(后改為漂染廠)、酒廠(原大明造紙廠)、閥門廠、水利機械修理廠、農科所、畜牧藥廠、牛奶場、地質隊、打字蠟紙廠、草席廠、溫州蠟紙廠、地委黨校等。其中全國著名的有警鐘牌鐵筆蠟紙、西山牌面磚,溫州人更熟悉的有西山老酒和西山牌面磚、地磚。西山路兩旁,自然也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居民樓房。公路竣工后,溫州市公路段在西山路西段金沙嶺處,建了一個維護工作站,安排專人每天維護公路。那時的公路是沙石路,路面的沙石要不時地往路當中掃攏,公路段的維護工人,就是每天握著梳耙或釘耙,一段一段的歸掃路面碎石沙子。
另據《甌海交通志》資料記載,途徑西山路的溫瞿公路(溫州至瞿溪)是1960年全線建成通車。我市新聞界老前輩陳秀春先生說,溫瞿公路建成通車時,他讀小學,學生們參加通車儀式。那天,陽光普照,現場氣氛熱烈,他們手捧大紅花和氣球,排列成隊,童聲高呼:“熱烈慶祝,溫瞿通車! 熱烈慶祝,溫瞿通車!”
《甌海交通志》記載,西山路于1981年、1982年兩次改建,由沙石路改為柏油路面。我記得自90年代以來,西山路又先后經過三次拓寬改造,一次一次拓寬,建成了如今六車道的交通要道。90年代后期柏油路改為水泥路,開挖下水道,動作最大,曾全線封路幾個月。因為公路停運,我的同學朱崇娒干起擺渡營生,開著水泥船,從新橋地質橋至將軍橋運送乘客,乘客每人收費2元,生意很好。有村人因為這臨時運輸生意上的事,還鬧出人命。因為封路,在溫州香料廠上班的邵女士,那段時間每天上下班都是步行,從市區府前街家里出來,到三角城頭、過水心田埂,要花費四五十分鐘,才走到位于西山路的溫州香料廠。
五六十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西山路分別命名為西山東路、西山西路、西山南路。據悉,在原溫州面磚廠地塊的改建中,政府部門正在新建一座工業遺址特色公園,以此留住溫州工業的根,紀念西山工業帶曾經火紅近半個世紀的光輝歲月。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吳 遠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馬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