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上小橋邊,參差人家有廟堂 ——記茶山村古板橋和三港殿
2022年02月25日
■周勝春 文/攝
一
溫州多山多水,為著名的山水城市。位于大羅山腳小鎮上的茶山村,也有一條小溪渠,日夜不息地沿著山腳把山上的流水接出來,匯到溫瑞塘河。
有水就有橋,橋因水而生。在茶山村五美路上,即沿著大羅山古道攀登上山的主干道上,有兩座并列橫跨水面,相距不到600米的小石板橋。它們叫洞橋,所在的這座河叫洞橋河。洞橋橫跨在上面, 東西兩側為古榕樹與龍溪亭。橋梁建于明清時期,1958年經過重修,橋面兩側有青石護欄,橋身由條石壘砌。由于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以及亙古不變的實用性和建筑學意義,被列為區級文保單位,值得細細觀看和欣賞。
洞橋
此兩橋承接起五美路與外面世界的千絲萬縷,包括繁華喧嘩和寧靜致遠。5米到7米寬的小溪渠,兩岸綠蔭垂地,青草綠遍,兩座板橋其結構形制,絕無差別,相距不遠,都橫刀立馬橫跨上面,不知不覺已過了百年光陰。二塊寬約3米、長約7米的長石條并攏在一起,連接著溪流的兩岸作為橋面。下面是二個橋墩,寬約1米到3米,高度6米,上頭纖細下頭粗展,呈“!弊中,由一塊塊打磨平整的邊長約20厘米的正方形石塊相壘而成,插在水的兩側,起著載重加固作用,承載著轎面及上面的一切。整座小橋形狀頗似央視大樓,抑或是英國那一排排的巨石陣?梢娫跇蛄航ㄖ飞,這樣上窄下寬長方或者矩形的立面,古來有之,為古典傳承的構造形制。
因為橋墩,就形成了橋洞。因為橋洞,就形成了生動活潑的動感和光怪陸離的印象,詩意的動感就油然而生。溪流在此形成了急湍,在下雨特別是暴雨、雨季的時候,溪床需要承擔大量的水流沖擊,使原本平靜的水面,形成了浪滔洶涌,有時會飛花碎玉般飛濺,如一串串珍珠撒在水面上;有時水浪會狠狠撞擊著橋墩,發出雷霆萬鈞之勢,讓人不寒而栗。
在第一座橋橋洞上方的立面上,隱隱約約刻寫著一行字,僅能認出來的便是一個“橋”字,是用行書所寫的繁體字。其他字由于歲月的剝蝕,已無法辨認,極為可惜。
同時因為橋墩,可以把橋面的影子倒映在水下面,與上面的實體橋相映成趣;\絡上了岸邊的榕樹、野花和小草,接上天空的藍白,還有云朵彩霞的變幻,共同在此聚合相融,影影綽綽,亦真亦幻,渾似走入了虛景深處。板橋還可以拓開延展兩頭,水流在此起承轉合,輪回發酵,波心蕩漾。有月光的晚上,月亮倒映在水中,如水的月光,形成水中望月,“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意境。
有沒有“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我猜想這肯定有過。橋對于旅人的意義,對于鄉愁的記憶,自是深刻,難以忘懷。在這時光的通道里,小橋承載所有行經的行人扁擔,還有畜馬身上的重擔,當然還有流水發怒的渲泄,迄今仍毫發沒損,堅硬挺立!皞臉蛳麓翰ňG,曾是驚鴻照影來”,它的上面,歷經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有愛人、家人的離別,自然在此重逢,見證生活五味雜陳的本質,也見到昂揚向上煥發的精神,F代交通條件下,它竟然承載起現代來來往往的汽車,當地人在橋面兩邊輕裝上幾條疏疏稀稀的欄桿之后,各種小型汽車就能穿梭如箭了。
茶山的小橋自是比不了蘇州的“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但這一小溪流引來的二座小板橋,確實也引來了使許多文人騷客和鄉間村人都非常向往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讓人不由神往。而它雖然沒有拱橋的美感,其實只是在設計上采用長方形代替圓形,反而顯得更加挺拔堅韌,威嚴肅穆,沒有娟秀柔和之氣。
它當然不是孤立的,橋頭一棵800多年歷史的小葉榕,主干需要三四個人才能合抱,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虬枝縱橫交錯,枝葉低垂,輕輕的與板橋低眉悄語,一同促使時光流淌。在溫州足可以傲視絕大部分同類樹的歷史,它似乎也在見證板橋的歷史,還有時光縫里熙熙攘攘的故事。
二
茶山村的兩座橋屬固端粱橋,空腹梁橋、桁架橋梁以及整體式橋梁等。據悉,該二座橋當初是居住南側的居民,為了實現上大羅山耕種方便而自己動手自籌資金建造的。不想這一無心之“壯舉”,留下的遺跡延續了幾百年,也敲打著古今往來的腳步聲聲,在上面回響著,激蕩著,迄今仍然在響著當下和將來歲月年華之音。
石板橋又稱“梁式橋”,它既在鄉間小河上出現,也登堂入室,成為江南園林中重要的橋種類之一。在建設地的選擇上,以形式的變化和視景角度的變換為標準,因此又稱為“曲橋”。所以我們看到的它們,大多數貼水而過,倩影輕漾,與水中的荷、藕和蓮形成觀感上的美。
梁式橋產生于原始社會,戰國時期,在黃河流域及其他文明地區得到普遍建造。到了唐宋時期,建造達到了新的水平,西安有名的濡橋就建在這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和廣東琶洲大橋等,都屬現代的梁式橋。
當我的腳步從上面走過時,不由想起電影《劍雨》:“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鹱鎲柊㈦y:‘你有多喜歡這女子?’‘我愿化成一座做石橋,經受五百年的風吹,五百年的日曬,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從橋上走過!’阿難回答!边@是一座橋,是關于佛的,關于禪的,當然也是關于愛的:“我太喜歡你了,把你埋在這里,每次我從橋上走過,就可以看到你了……”這是一座關于“魔鬼”的橋,讓人看得膽顫心驚,毛骨悚然,但經過這里,也明白了,人成魔成佛就在一念之間,一橋之隔。
“小橋流水路縈紆,竹里茅茨是隱居”,小溪的兩側都是參差不齊沿溪就勢居住著的人家,小橋邊南北還各有一個河埠頭,住在附近的居民仍在水里洗衣,夏天時小孩子還可以下來游泳。這里比不了塘河邊的那種水上人家,也比不了三垟濕地那種水中人家,但卻可以定義為水邊人家。跟水和橋的聯接,自是密不可分,一針一線一絲一縷都脫不了干系。一灣曲折千年不竭的水流,配上古木和古橋,“甚等閑、半委東風,半委小橋流水”,是任何詩意都可以由此產生的。
門臺
三
而關于禪的,就在旁邊,“鳴鐘香鼎繞紅塵,朝拜誰來覺了因”,在兩座橋的左岸邊即五美路80號,有一座同樣是區級文保單位的廟,叫做三港殿。這里似乎形成了文保圈,象西安一樣遍地是寶,這是好事,承繼了人類的文明。三港殿是浙南一帶非常常見的廟宇,屬于民間信仰場所,是為了紀念瑞安一位姓陳名逸字子良的莊濟圣王而設。此人也被稱為“三港爺”,“三港廟”之名由此而來,主要是因為他抗災防災造福一方百姓的善舉,而入廟被萬民供奉。
三港殿只有一進三座建筑物,屋脊上飛龍雕刻得細致入微,騰空欲起,動感十足。幾條龍相互之間張牙舞爪,虎視眈眈。而屋頂是高高聳起的歇山頂,還有一下子緩沖下來的平頂相結合,顯得氣勢非凡。右側的邊檐,做成了重檐,但是檐之間的距離,卻很細微,二檐幾乎重在了一起。檐頂上用的是黑瓦,下面頂著幾根磚柱子,是現代人為了保護檐所為。上面的脊做的很高,頂上堅起約有10厘米高,除了龍之外,精雕細刻著其他各種花朵和植物。
一層的建筑進去后,正門相對于其他寺廟,造的要精細得多,大門上均有兇神惡煞般的門神,兩邊的小門上也都是布滿了壁畫,有仙女、八仙等類型的人物,蓮花、枝葉等植物。右側墻壁上還別出心裁地開了一個圓型四周綴著蓮花的墻洞。屋頂里面的勾梁縱橫交錯,里纏外繞,典型運用了木建筑榫卯手段進行連接和固定的原理。
右門前方路上二個相對相望的門臺卻是非凡之物。門臺有一人多高,其中一個左邊緊挨著廟宇的墻,下方上圓,四方形石柱子,棱角四綻,鋒芒畢露。上方半圓形的立面上,外表已脫落,上面只依稀辨認出有“子宇”二字,其他畫圖或者字樣都已經蹤跡難覓。只是在左邊柱子上看到“天寶物華”,右邊柱子為“地靈人杰”,上面的顏色已經全部剝落,共八字,為行書繁體。
在廟宇的院子及大殿里面,有很多善男信女在點佛燈上香?梢姶颂幘佑诖迓渲,河流之畔,大山之腳,也是風水寶地,香火自是旺盛。自古廟宇的駐地,都是好風水的地方,這種慧眼,現雖然得到了傳承,但仍沒有古人那種獨特的視角和智慧。
據悉,該廟也是建于明清年間,為茶山村村民集資所建,主要為了保佑身后大羅山的山體不滑坡和面前小溪不發水災而建。因為是木建筑,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也屢遭火災破損,也歷經了多次翻修,但主體框架建筑迄今仍保持原樣。
“綠樹青山帶晚霞,樹間處處有人家!边h處青山如黛,眼前流水如昔,小橋綽綽,人家綽綽,古廟迢迢,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科技讓人居的水平走向何處,但此處的人間的處處是風光,處處溢滿著的詩情畫意,卻是亙古改變不了。
編輯: 陳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