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遇宋岙底村
2021年12月14日
■翁德漢 文/攝
一
提出將衡器十六兩一斤改為十兩一斤建議的姜周元是郭溪街道宋岙底村人。為了豐富關于姜周元的資料,我一直打算找個機會去拍一些宋岙底村的照片。在一個陽光肆意籠罩大地的日子里,我開著車悠然地出發了。
有了一個叫導航的東西后,我們都成了路癡,只要按語音提示駕駛即可。況且導航語音非常清楚,哄小孩一樣將我們哄到了目的地。車子進入溫巨公路老路,我的思維就慢慢清晰起來,那一帶我走過好幾次了。一會兒,導航提示即將右轉,我知道,那個方向就是宋岙底村了。
宋岙底村
二
一拐進去,一個村莊迎面撲來。難道這就是宋岙底村?而導航告訴我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時候,我肯定選擇相信數字化時代的定位技術,前面這個村肯定還不是我的目的地。突然想到“宋岙底”的“岙”和“底”字,“岙”是角落里了,“底”是里面了,又“岙”又“底”的,肯定在最里面。于是,我繼續前進,往山的里面進發。
車子一離開屏障一樣的村,前面豁然開朗。車子行駛的道路上,停放著摩托車和小汽車。路使村莊左右分開,左邊是農田,右邊也是農田。雖然已經深秋,田野里卻很是熱鬧,花菜、油冬菜和香菇菜等蔬菜各有風采,有的甚至被蓋上塑料薄膜,或者住進了塑料棚子。田野里,三三兩兩的農民衣著簡單,在陽光的陪伴下,或低著頭拿著鋤頭,或彎腰栽著菜苗。無一例外的是,他們的腰間都掛著手機套,里面自然放著手機了。這或許也可以稱之為數字和農業的結合?
我把車子停住,推開門下去。站在路上,面朝村莊,只見宋岙底村的三面被山包圍,祥和而寧靜。我舉起手機拍照,畫面被電線割成了一塊塊田。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的線,各種線纜從外面侵入村莊,都是沿著路的方向,因為安裝的時候方便。況且,道路是村里的,而田地是農民的,沿路而入一般不會產生糾紛。久而久之,線路多、雜,污染了天空。盡管部分線纜被捆在了一起,但只是一部分被捆了,還有一些在邊上逍遙自在呢。裝線的工人也絕對不會想到,這線居然會影響拍照。
隨便拍了幾張,繼續沿路前行。這條路,或許可以命名為“宋岙底大道”,一直穿過該村。路的兩邊,開著各類小店,比如餐飲店,正在“叮叮咚咚”的準備著食材,刀切聲好像粗獷的音樂從里面傳了出來;比如賣百貨的,老板勤勞的在整理著貨物,看起來盡量美觀大方;比如賣水果的,每一堆都讓人賞心悅目。店越多,貨物越齊全,老板越賣力,說明這里的煙火氣越盛。我抗拒這樣的熱鬧,一般都遠離之。但我欣賞這樣的場景,嘴角不由得翹了起來,看著他們相互不干擾的勞動動作。這,不就是《清明上河圖》里的一角嗎?
三
一會兒,我就看到了一棟樓,靠路的這側的門上,掛著一連串的牌子。我猜想,這里應該是宋岙底村的中心了,于是找到了一個位置,把車子停穩。說是位置,實際上還是“宋岙底大道”上。在農村,雖然車子不可以亂停,但相比城市,總會容易一些。我所選擇的位置,是靠右一排車子的最前面。選擇這里,還有一個重大原因,是邊上有棵柿子樹。
這棵柿子樹幾無綠色的葉子了,它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紛紛離開了秋天,落到地上準備重回大地。樹上柿子不少,鑲嵌在藍天里,紅,藍,黑,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我馬上拿出手機,豎著拍幾張,橫著也拍幾張。如果框內還有雜物,就把鏡頭放大一些,該清除的清除,改放棄的放棄,留下的都是我所滿意的。
站在那矮墻上,掂著腳拍照,路上的行人都看了我一眼,有的笑了一下,有的表示很疑惑,但沒有一個人張嘴和我說話。我泰然處之,因為對柿子沒有欲望,所以也不怕任何異樣的目光。樹上的柿子那么高,我沒有稱手的工具,也摘不下來。地上吃了幾口的,吃得干干凈凈的柿子皮也不少,不知道是人干的,還是鳥們光顧的。
村莊里的柿子樹,以前是作為零食的一種而存在的,還沒熟就被摘下來,害怕被鳥吃了,也擔心被他人所摘。如今,吃不吃無所謂,放在樹上,倒成了一道風景了。我還寫過這么一首詩:
最后一個柿子
還在枝頭堅守陣地
它不知道
它所等待的秋天瞬間過去
冬天毫無準備就上崗了
從此,它成了奇怪的事物
路過的人斜一眼
攝影師為了它遠道而來
村里為他制作了路牌
不甘寂寞的麻雀也來湊熱鬧
忍不住啄了一下
直接戳破了
好幾個
大洞
宋岙底村的柿子樹大概不少,有的被我遇上了,有的離得遠遠的。我在“宋岙底大道”上瞎逛的時候,在另一側又發現了一棵柿子樹。這棵樹上還有不少的綠葉,柿子也長得更高,似乎要戳破藍天,和后山比高。綠,紅,藍,每一樣物品都覺得自己了不起。它們的競爭,讓我的手機有了更大的用處,又拍了不少下來。
戳破藍天的柿子樹
四
在宋岙底村,我不認識任何人,也沒有故人可牽掛,只為拍幾張照片,所以完全放松了下來,繼續閑逛著,于是遇見了石頭壘成的房子和一座門臺。
門臺一角
石頭房子也在“宋岙底大道”邊。石頭錯落有致,尤其是一側被熏黑的地方更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發現這黑黑的一大塊,是新鮮的黑,這說明石頭房子還在用。我轉到前面,一婦女正閑靜地曬著太陽,看上去是好說話的人。我問:“老師母,這房子建了多少時間了?”我一直拿著手機拍來拍去,她肯定知道我感興趣的是這石頭房子,說建了五六十年了。我看里面竹排上涼曬著白色塊狀物體,就又問:“這曬的是糯米粉嗎?”婦女說那是番薯粉。我在內心里馬上鄙視了自己一下,離開農村久了,居然連番薯粉也認不出來了,這和忘記少年伙伴是一個道理。
石頭墻
石頭房對面就是村民中心。村民中心前面有個人在做棉被,我也站在那里觀看了起來。機器有兩頭,一頭放進去的是原材料,另一頭出來的是成品。我越看越不對勁,那些原材料不是原始的棉花,而是一些烏黑的廢棉被,工作人員還不時的撕開,把機器入口塞滿。我就問了:“你這是舊棉被改造成新棉被嗎?”他肯定地點了點頭。新棉被白白的,倒也能再使用一段時間。
陽光不吝嗇它的溫暖,我逛了一會兒后,駕車打算離開宋岙底村了。到了前面的田野邊,我又不甘心,停了車再去拍照。路的右邊,“咔嚓”一聲,我記錄下一個鏡頭,最下層是綠色的各類正在生長著的蔬菜,第二層是村民搭建的塑料大棚,第三層是淹沒在樹叢中的房子,第四層是宋岙底村的后山,第五層是秋天最藍的天……
責 編:翁德漢
監 審:吳 遠
總監審:周樂光
編輯: 陳奕如